首页 > 资讯中心 >

每个深夜归家的人,都该有一双“看透黑夜”的眼睛

每个深夜归家的人,都该有一双“看透黑夜”的眼睛
时间:2025.07.17
  字号
A- A A+

深夜开车最怕什么?

不是堵车,不是困意,而是“看不见”——


灯照不到的弯道、对向车刺眼的远光灯、突然窜出的行人或动物……世界卫生组织《2023年全球道路安全状况报告》明确警示:夜间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占全球道路交通死亡总数的60%,其中超60%的致命事故与“能见度不足”直接相关。

 

一、每个深夜,都藏着看不见的危险

【真实故事】

南京江宁的周女士曾在夜间驾车沿柏树社区新医路由西向东行驶,一辆迎面驶来的车辆开着远光灯,强光让她瞬间 “失明”。等她赶紧减速并闪灯示意,对方却未理睬,她只好一脚刹车停稳,事后才发现,自己差点撞上路边的大树。



据扬子晚报网报道,家住南京江宁区的孔先生也遭遇过类似险情。一天晚上 7 点多,天色已暗,孔先生驾驶小型轿车沿马场山路由南向北行驶,由于夜间道路通畅,他车速较快。突然,对向车道一辆车的远光灯刺眼,让他视线 “晃盲”,瞬间看不清路况。就在他准备减速慢行时,因这几秒钟的疏忽,追尾撞上了前方的大货车,小轿车车头直接钻进了货车车肚中,再往前一点,驾驶室就要被撞到了,所幸无人受伤。

“如果当时能有双'不眨眼的眼睛',该多好?”

 

二、传统技术的“短板”与红外技术的破局“长板”



传统技术三大致命“短板”:

摄像头:依赖补光灯易致眩目,纯视觉方案在无光源路段直接“罢工”

激光雷达:雨雾天气性能大幅衰减,近红外波段易受环境光干扰

毫米波雷达:无法识别生物体热特征,易把行人误判为“路沿石”

而红外热成像技术,恰恰填补了这片“感知黑洞”:

穿透黑暗:无需光源,探测距离超300米

识别生命:精准捕捉人体37℃热源,宠物/动物也不在话下

无视干扰:无惧眩光,无畏雾天扬尘,“危险”一览无遗


图为夜间视角下可见光与红外视角的真实对比

 

三、中国黑科技:让黑夜变透明森林

睿创微纳“透视眼”如何炼成?


图为夜间视角下可见光与红外视角的真实对比

 

全球首款8μm芯片

睿创微纳全球首发8μm 1920×1080非制冷红外探测器。
车规级双认证

睿创微纳拥有国内首款AEC-Q100车规级认证红外MEMS芯片和国内首款AEC-Q100车规级认证红外ISP图像处理芯片

车企朋友圈

目前,睿创微纳“汽车红外热成像安全系统”应用广泛,搭载该系统的乘用车车型已达十余款,比亚迪、吉利、长城、广汽、大运汽车等均在列。不仅如此,在商用车领域,陕汽、博雷顿、雷沃重工及潍柴等也是其合作伙伴,更有滴滴自动驾驶、智加科技、中科慧拓、踏歌智行等智能辅助驾驶企业加入。各方携手,共同推动汽车安全与智能驾驶技术迈向新高度。

 

四、夜间行车四步“安全法则”

预检装备:

新车选购:优先考虑搭载“超远红外夜视系统”的车型(如仰望U8越野玩家版、方程豹豹8智勇旗舰版、极氪9X、大运汽车旗下远航Y6、H8、Y7、H9等)。

后装方案:预算有限可选→XWAVE-XV2汽车AI热成像夜夜视系统:具备AI智能预警,无惧弱光、眩光、恶劣天气,精准识别行人、车辆,适配乘用车、货车(可自装)等多车型,官方直营,免费安装,为行车安全全方位保驾护航。



控速法则:

夜间行车速度=正常速度×(当前能见度/150米)。例:能见度80米时,车速建议≤40km/h。

应急准备:

车内常备应急警示灯+吸水防滑垫,遇突发情况立即开启双闪并轻踩刹车。

技术兜底:

开启红外系统后注意观察“红色预警区域”,提前松油门备刹。

 


五、睿创汽车电子提醒您:

安全非“侥幸”,而是“有备则安”。

当传统传感器集体“失明”时,红外热成像就是黑夜里的“第三只眼”——它不仅能帮你避开危险,更能让你在家人等待时,多一份“平安到家”的底气。


400-998-9038